【踩点热练】
(一)
1.①杨柳枝条在春风中飘来飘去的样子可爱;②生命力强;③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
供人用;④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本题实际是要求分析意群)
2.⑤⑥⑦⑧(句⑨“因此被人看做‘贱’的”同句④“因此人们说它‘贱’的”相对应,不是对全段的小结)
3.首段第二句:“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飘出许多弯率微微的S线来”。
4.贪图(“只贪圆自己的光荣”便是贪婪)
5.惟(只)有垂杨。(“别的树木……拼命向上”,故用“惟(只)有”;杨柳的姿态和品格的“美点”都是“下垂”)
6.(一)(二)(三)(四)(五)(首段以“觉得……非赞它一下不可”作领起;中间三段是赞美杨柳;末段首句“这是我……的感想”概括上文)
(二)
1.①―④ ⑤―⑦ ⑧―⑨
2.①因为这饭确实是祖父母挣来的,与老天爷无关;②因为受了教育,认为“感谢老天爷”是迷信,已跟不上时代 。
3.(1)神灵(2)支持、帮助自己取得成功的众人(或:先人的遗产,众人的支持,机会的到来)
4.A、C(本文不是总分或结构,而是承递式结构,逐步递进至核心,故B项不正确;祖母与爱因斯坦是则材料不构成对比,也不是为了赞扬爱因斯坦的人格,都用来说明“应该谢天”,故D项不对;E项这个材料说明“我”接受了启蒙教育,已不再信神灵之说)
三、【答案】首先应判断这是一个记叙性语段。全段8句是总分式的记叙。(a)句是总起句,从总体上介绍了参观的感受,是第一层。(b)(c)句介绍墓的环境、形状。是第二层。从(d)句开始写树的来历。引出托尔斯泰生前的愿望,是第三层。故选B项。
四、 【答案】由材料可以看出,第①句与第②③句之间是总分关系,谈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第④则谈对叶老教育思想认识不清的后果。所以划分应为:①②③/④
五、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六、【答案】⑴乐在人后,忧在人先。⑵B。本文实际上谈到了范仲淹的生平----①②③段交代了他的有关情况;④⑤⑥⑦段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人生格言展开;⑧段由格言生发开去谈文学创作问题;⑨段补充说明范仲淹并非为文而名。
七、答案:(1)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上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
八、2.B
九、5.⑤④②③① 6.A
【笑傲考场】
一、18、(1)实指:那种有形的铁窗,荷枪实弹的严密监管下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改期限的减缩。(2)虚指:为自己的精神、思想获得自由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它超脱了自身的狭隘和专指性,升华至人生哲学的高度,成为了作者蕴涵人生体悟的“减刑”。
19、因为他迷入了棋谱,他一心一意地钻研棋谱而忘却了时间,所以说日子过得飞快。
20、作者的朋友是一个善于把握自己生命舵舟的人,也是一位关爱自己、积极乐观的人,他懂得如何不浪费生命而让自己生命的能量即使在严格的限制的环境中得以相对的释放。
21、AE
二、(18分)
16.(1)因为旅行的目的是要消除心中的寂寞,寻找心灵的归宿,但陌生和距离并不能真的“滤去尘沙”,在风景地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所以说那里“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用“心寂寞……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作答亦可。3分。)
(2)含意是:生活中有痛苦,这是生活的表面现象,生活更有欢乐。只要我们勇于承受生活,就会发现痛苦之后便是幸福和欢乐。(3分)
17.作者认为,王维《竹里馆》所描写的生活表面上是“静美”、“自由”的,但“自由”的背后却有着无尽的孤独和烦恼。因为诗人虽能逃离现实的喧嚣,却逃不过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4分)
18.这棵树象征着一种人,他们不虚幻,不浮躁,而是脚踏实地,直面人生,勇敢地承受生活中的痛苦,因而演绎了万种风情。他们感受到了痛苦后的欢乐,享受了生活,同时也醉了别人。(4分)
19.B E(B项,“想到效果好、待遇高的单位去”是无可非议的;对于“跳槽”也不能一概否定。E项,“书本就是我们的天”这个比喻形容学生生活单调,全部生活就是读书学习。)(4分)
三、17. ①“一颗心脏”指浸透着沈从文一片深情的茶峒;
(2分,要答出“沈从文”“茶峒”两个词。)
②以“心脏”喻指茶峒,形象表明它是沈从文的精神栖息地,它始终有着生命的律动,眼前的“一河风景”一如当年(沈从文《边城》中的景象),充满生机和活力。
(2分,关键词“精神栖息地”“ 充满生机和活力”。)
18.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这个富有典型意蕴的“吊脚楼”的悠久、古朴、随岁月渐渐老去的特点。
(手法2分;分析含意、特点2分。)
19. 有着神奇的风貌的茶峒在沈从文的笔下不仅是故乡,更是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它在沈老的凝望和沉默中是定格了的“边城”,它浸透着沈老对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挚爱和钟情;所以作者如是说。作用:呼应开头,强调茶峒在沈从文、作者心中的地位;过渡,总承上文(上文的结句),引出下文对茶峒人们生活的抒写。
(第一问3分,第二问2分。第一问要分析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和含意;第二问要明确指出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0.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茶峒的山光风景很美,摆渡的蓬船、沐浴的群鸭、汛来汛去的宜人风景等,富有诗情画意;②茶峒的人情风貌很美,暮鼓晨钟里的恬然生活、吊脚楼上男人女人、月下河滩的悠闲和喜悦等等,富有情趣和生气。
(每点2分。需概括其“美”的特点,分析其“美”的表现。)
21. [写作示例]
(1)那水,那楼,那人赏析《边城》的画面美
《边城》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富有特色的山光水色风景图画,那河水,那吊脚楼,那茶峒人,共同展示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
那河,还是“天保兄弟放排下江的那条河”,让人一开始生出无尽的遐想。河水是“绿莹莹”的,透明、清澈,河面上闪射着“白光金光”,“温柔而又美丽”,群鸭沐浴在这波光粼粼的水色里,也纵情高歌,透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韵味。那楼,“自然地立着岸靠着河俯着水”,虽已似老人,但它们标签似的“檐檐相接,错错落落”,与楼上的女人男人一起定格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那人,男女老少,恬然的生活在晨钟暮鼓中,悠闲的嬉戏在月下河滩上,收获了爱情,也收获到河水的野味,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勃勃生气。
《边城》景美,人美,情更美,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抒写出作者对“边城”的浓浓情愫。
(2)绘色,绘态,绘情赏析《边城》的写景特色
《边城》通过对茶峒极具特色的景物的状写,抒发出作者对“边城”的挚爱和钟情。绘色,绘态,生动传神,富有情趣。
河水是“绿莹莹”的,粼粼的闪射着“金光白光”,纵情于温存的河水里的群鸭,“绿色的、白色的、蓝色的,全都向天高唱着”,作者从群鸭的颜色、声音和情态等方面动态描写,把鸭子人格化,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又透露出恬然的生活情趣。桃花汛来时,河水就“黄黄的翻滚,汤汤的上涨”;桃花汛去时,“河如带子,透明,清澈,抖动,流淌,然后猛然地几下跳跃,卷起白雪白雾和白白的花朵”,作者把动态与静态结合,用比喻、拟人的辞格,准确形象的绘出了茶峒别样的景观和景中之趣。
在这个“充满爱情与诗意”的地方,人们在银色的月光下休息,嬉戏,收获了爱情,也
收获了野味,收获了满心的喜悦与舒坦。这一切都那么闲适,那么富有情趣和生气,让作者由衷地发出了“很美很美”的赞叹,情至之极。
四、14.(6分)
写了大成殿在全国的地位、题字、命名等内容。(3分)
大成殿象征着孔子被历代皇帝朝廷和显儒们捧奉成神圣威武的形象。(3分)
15.(4分)
圣人离我弥远的原因是历代权贵显儒的捧奉定型,使孔子失去了亲切感和人情味,只剩下恭敬威严。(2分)
寻根失落的原因是孔子之学没有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不断发展和创新,只是陈旧落后,失去生机和活力。(2分)
16.(6分)
(1)孔子及其学说,是中国千年文明的文化之根。
(2)孔子作为普通人的亲切形象是孔子作为圣人偶像的根。
(3)孔子的降生地尼山及其智源溪,是孔子的根。
17.(6分)
(1)写“水井”是为后文联想少年鲁迅的自然趣味作铺垫。
(2)用鲁迅故居中的水井与孔子故宅中的古井作对比,对照出孔子故宅及其古井被神圣化后只有威严恭敬没有亲切自然的缺憾。
(3)与前文第三自然段鲁迅的叙写相照应,使全文结构完整。
(4)委婉含蓄地显示了全文的主旨,间接地表达了当今如何看待伟人和伟人之学的思想感情。
(答出第二条第四条,每条各给2分,答出第一条和第三条中的任意一条,给2分)
(五)19.4分。先抑后扬手法,突出骆驼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下文刻画骆驼精神做铺垫。
20.4分。童年,认为骆驼丑怪;战时理解骆驼的坚忍;成长中想念骆驼,激励自己;成年后把自己当作骆驼,行走写作。
21.6分。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前进,用文章记录心迹,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安慰和希望。3分。 让我们在骆驼精神鼓舞下,走向未来、希望、成功。3分。
22.4分。骆驼精神(坚忍不拔、负重、希望、激励)2分;谈出自己的理解2分。
(六)19.4分。交待作者爱猫特点;暗示儿童文学家喜爱小动物的童心。
20.4分。作者的回答揭示了两者的关系:喜爱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只有拥有孩子一样的眼睛、心灵、幻想和浪漫,才能写出童话。
21.6分。爱用“柔和”这个词;对妻子久远深沉的爱;善于发现诗意和美;乐于助人;不随便写回忆录。
22.4分。作者自画像,嘴和脸都扭曲了,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扭曲压抑的象征;也表现了他勇于正视过去、剖析自己的精神。
七、14.第一问:(1)因为地坛里也有此起彼伏不间断的声音,地坛安静并非无声。(2)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分)
第二问: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2分)
15.第一问: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灵魂的眺望)。(2分)
第二问: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针对性)。(4分)
16. a远离尘嚣 b 不与世隔离 c 恒久而辽阔 d 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4分)
17.(1)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3分)(2)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思念地坛。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5分)
八、12.B(3分)
B项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作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看待。
13.C、D。(6分)
C项原文是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不能由此推出布莱尔反对将马克思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D项文章将马克思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影响力。
14.(4分)
①欧洲学术界结束冷战思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马克思。
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欧洲劳工阶层。
③欧洲学术界发现了马克思的多方面的魅力。
④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得到显示。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5.(5分)
为什么说是奇迹:(2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在欧洲却受到重新认识和热烈追捧(如果学生用第一段原文来回答,可得该项满分)。
为什么说是进步:(3分)
①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中走了出来,能客观地对待马克思了。(2分)
②还原了马克思的真实面目。(1分)
九、16.(4分)
(1)在山上看山下的人和在山下看山上的人一样,都觉得对方渺小。你看别人渺小,别人就会看你渺小。
(2)强调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物我同一。(或者:以谦逊的心态看待为人处世)
(字面义2分,引申义2分)
17.(5分)
道行高之人;有悟性善觉悟之人;普通人。
或:脱俗、想脱俗和世俗且不知道自己世俗之人。
(概括有道理即可。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二个得3分,答对三个得5分)
18.(6分)
第一种观点:同意。
理由:删掉最后一节,不影响情节结构,也不影响主旨的表达,反而显得更含蓄,耐人寻味。(3分)因为上节写道,禅师说完话之后,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儿片刻,这些都说明,禅师的话给了画家很大震撼,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经凸现。(分析3分)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
理由:这个结尾作用有二,一是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3分)二是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胸怀宽阔,看别人也就高大。没有结尾的话,这个意思就体现不充分。(分析3分)
(观点3分,分析3分)
|